90%以上的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血栓的形成,逐渐形成的血栓导致了动脉血液不能及时回流给心肌提供营养,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心肌的缺血性坏死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过度劳累、情绪激动、休克脱水、心率失常等等都会诱发心肌梗死。
心肌梗死年轻化趋势明显:
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占全部冠心病病人总数的3%~10%,近年来,发病率有所升高,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占全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6%。而45岁以下人群的心血管发病率是7~15/100000/年,而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监测信息平台显示,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步上升,特别是35-44岁人群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。
心梗为什么会找上年轻人:
体力劳动减少。一些年轻人出门乘车,上下班电梯,久坐于电脑前,体力劳动大大减少,高血脂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肥胖患者越来越多。
吸烟过多
烟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血压升高、心率增快、心肌耗氧量增加,烟雾中的一氧化碳进入血液,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下降,加重心肌缺血,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均可引起冠脉痉挛,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。
暴饮暴食
为了消化食物,大量血液向胃肠转移,供应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,从而加重了心肌缺血,增加了心脏负担。如果吃得过于油腻,摄入太多脂肪,还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,促进血栓形成,引发心肌梗死。
过度劳累
中青年心肌梗死的发病人群主要是脑力劳动者,有的人工作起来几天都不休息。这种没有规律、过于劳累的生活,非常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,从而诱发心肌梗死。
压力过大
生活节奏快,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往往会集中到一起。人在紧张时,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,导致血管收缩、心跳加快、血压上升,交感神经兴奋,这很容易引起心肌梗死发作。
预防心梗应强化生活方式:
‘’尽管年轻人在心梗发作前没有明显的征兆,但通常都有明显的诱因。‘’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心内四科主治医师王硕介绍,如熬夜、感觉疲惫、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等,这些都易造成交感神经兴奋,使血管中的斑块剥脱,引发心肌梗死。强化生活方式干预、平衡膳食、坚持锻炼、戒烟、药物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,控制好血脂、血糖、血压等,就能够避免大多数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生。她建议年轻人预防心梗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:
1.心态平和
年轻人,工作正处于爬坡的阶段,压力非常大,有些人觉得自己身体好,遇到工作压力的时候扛一扛,可能成绩就出来了,也可能升职加薪。工作压力大,情绪也紧张焦虑,压力无法释放,很大程度上也是诱发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。所以在工作当中,过分地对自己高标准、严要求,一方面促成了能把事业做得更好,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的健康埋下了一些不良的伏笔。所以,平时生活要有规律,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工作,避免精神紧张、大喜大悲,保持心态平和。
2. 适度锻炼
我们提倡有氧运动,每次30分钟以上,每周至少三至五次,有利于保持正常体重、增强心肺功能、增加心肌供血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。需要强调的是,一定要选择适合个人的运动方式,并避免过度锻炼。
3.合理饮食、控制体重
膳食方面应以富有营养的清淡饮食为主,应三低一高:低脂、低热量、低盐、高纤维素和维生素。做到按时进餐、饮食有节,避免暴饮暴食,适时补充水分。食物烹调应以蒸、煮和凉拌为主,尽量不用煎炸炒,可以避免血液黏度增加及血栓形成。饮食的总量上要有一定的控制,盐的摄入要适当控制,钙的摄入酌情增加。每日热量的摄入因劳动强度而异,对脑力或轻体力劳动的成人而言,每日热量需2000千卡,一般需要:每日蔬菜和水果2斤左右、主食(粗杂粮)<5两、豆制品<2两、脱脂牛奶<5两、油<25克和盐<6克,饮白酒者每日应少于1两。每周2斤鱼类(清蒸),血液尿酸高除外。每月2斤其他肉蛋类。
4.控制好血压
高血压患者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,选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,并坚持服用,将血压控制在130/80毫米汞柱以下,可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的急性事件,对防范中风、肾功能损害、眼底病变等并发症也大有裨益。
5.戒烟戒酒
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,大约90%以上的青年心肌梗死患者都是大量吸烟者,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使凝血活性增强,诱发冠状动脉痉挛,应强调戒烟。
6.定期体检
定期健康体检,早期发现、早期预防、早期治疗有助于早期干预心肌梗死的相关发病危险因素,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从而防范年轻人心肌梗死的发生。及时就医。急性心肌梗死半数以上的病人发病前无任何先兆,半数的患者发病前没有任何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吸烟等危险因素,如果突然出现胸痛、胸闷(疼痛多表现为压榨性、紧缩样、压迫感),坐立不安,出大汗,恶心呕吐,应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,应立即到医院治疗。